苏南丘陵地无花果桑天牛的防治方法


  

苏南丘陵地无花果桑天牛的防治方法

      无花果园天牛发生的种类主要有桑天牛[Aprionagermari(Hope)]、云斑天牛[Batocera horsfieldi(Hope)]、星天牛 [Anoplophorachinensis(Forster)]、黄星桑天牛[Psacotheahilaris(Pascoe)],其中桑天牛为无花果园天牛的优势种,是无花果树主要的蛀干害虫,已成为无花果栽培成败的关键。束兆林等(1997)对苏南地区无花果园天牛发生的种类、为害规律作了系统调查,并进行多途径综合防治,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。

  1. 桑天牛发生动态与为害规律

  无花果桑天牛在苏南丘陵地区2年发生1代,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,常年老熟幼虫5月上中旬开始化蛹,5月底至6月初见成虫,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迁入高峰,田间6月下旬出现被害株,羽化出的成虫常栖息于无花果新枝上啃食嫩皮,以补充营养,选择结果枝基部5~20cm处或主枝上产卵,枝条直径为1.0~3.5cm,产卵痕为1cm×2cm长方形,产卵痕方位以结果枝的上方(正面)或主枝的表面,卵期为8~16d,卵6月下旬开始孵化,7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,幼虫沿无花果枝条向下蛀食,并不断向外排出虫粪,7月上旬至11月上旬和次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幼虫活动期。
  

      2.桑天牛寄主与生境特点
  

      2.1寄主植物多。桑天牛除为害无花果外,还为害桑树、构树、杨树等30余种林木和果树,寄主范围广,桑天牛喜食性树种常分布在村庄周围、路边、河道和渠埂等处,无花果园常与其靠近或相隔不远,造成园外虫源地多,因而常遭桑天牛为害。
  2.2 分布范围广。桑天牛国内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十几个省市,区域面积大,既有迁飞进园,也有果园自身的虫源地。
  2.3 世代周期与为害期长。桑天牛一般2年发生1代,世代周期较长,且成虫发生期达3个月之久,为害无花果既啃食树皮,又产卵为害,受害严重的枝干易遭风折;幼虫蛀食枝干的木质部,轻者造成树势衰弱,生长不良,重者整株枯死,为害期除越冬化蛹外,常年达7个多月。
  

      3.桑天牛综合防治技术
  根据桑天牛成虫特性、发生时期和为害特点,防治策略应采取栽培防治、人工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。药剂防治应立足于早治。
  3.1 栽培防治
  种植诱集植物。根据桑天牛偏食无花果和构树的特性,以构树作为诱引树种,即在无花果园100~200m以外栽植构树,作为隔离保护带,在桑天牛成虫发生期间,构树集中喷药或人工捕捉,冬季进行修剪或锯伐,无花果园桑天牛发生数量明显减少,但构树上桑天牛防治要彻底,否则将成为桑天牛新的虫源地。
   消灭虫源。冬季结合修剪,剪除桑天牛为害枝,为害严重者整株砍伐,翌年春季补栽,以消灭本果园桑天牛的虫源;但桑天牛寄主植物多,果园以外的虫源地较多,可通过点诱集灯,集中药杀,减少桑天牛总体数量。
  3.2 人工防治 根据桑天牛假死性特点,在成虫发生盛期,组织人力,每天清晨和傍晚各捕捉1次;或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,每隔7~10d检查桑天牛产卵痕,用铁钉刺破卵粒或刺死初孵幼虫,扎卵3~4次,防治效果可达95%以上。
  3.3 药剂防治技术
  成虫发生期。成虫发生初期,使用驱避涂白剂,在无花果新枝基部40cm内或主枝表面涂白,驱赶桑天牛成虫,减少成虫在产卵最多处产卵,也可杀灭早期产卵痕内的卵粒。据试验,以40%氧化乐果乳油100倍液加涂白剂(硫磺1份、石灰10份、40份水、食盐和兽油各0.2份),50%马拉松乳油100倍液加涂白剂的防治效果为最好,均在93%以上;成虫发生高峰期,也是产卵高峰期,可选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如40%氧化乐果乳油100倍液或10%灭虫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喷洒无花果枝干、产卵痕,既可减少成虫啃食,又可杀死虫卵,果园应用结果,幼虫、卵死亡率达75%以上。
  幼虫活动期。幼虫为害期越长,对树势、产量影响越大,要早治。经试验采用40%氧化乐果乳油或40%杀螟松乳油50倍液进行虫孔注射,然后用粘泥堵塞孔口,10d后幼虫死亡率均达100%,或用毒扦防治,也有较好的控虫效果。桑天牛是多食性蛀干害虫,防治难度大,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,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,必须采取多途径防治。具体应用时,要根据各地桑天牛的发生情况,因地制宜,将桑天牛枝为害率控制在0.5%~1.3%以内,确保无花果正常生长。

(来源:中国无花果网)